歷史記載
1、相傳神農(nóng)嘗百草,一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,這個“荼”其實就指的是最古老的茶 --青霜古藤茶。
2、《救荒本草》載:顯齒蛇葡萄“生荒野中,拖蔓而生,葉似菊葉而小,花義繁碎又似前胡葉亦細......結(jié)子如豌豆大,生青熟則紅色苗葉味甜,救饑采葉煉熟換水浸淘凈油煙調(diào)食,治病今人傳說搗根傳貼瘡腫”。
3、公元1370年覃厚王為反抗明皇暴政,帶領(lǐng)當(dāng)?shù)厣矫衿鹆x,搶州奪縣、殺富濟貧,反抗封建統(tǒng)治。明皇朱元璋急調(diào)大軍25萬征剿。時值多雨季節(jié),山中潮濕,義軍多患哮喘,許多人傷口腐爛,軍心渙散,在這生死攸關(guān)之際,得百歲道翁點化,用青霜古藤茶茶給義軍治病療傷,被稱為“靈芝茶及神茶”;
4、元代忽思慧(1330)所著《飲食膳要》 卷第二之諸般湯煎中記載:川茶、藤茶、夸茶皆出四川,性味甘苦、微寒,無毒,有去啖熱、止 渴、利小便、消食下氣和清神少睡的功效。
5、清朝劉善述在 《草木便方》(1873) 中記載:藤茶葉甘溫消渴,諸氣鼓脹月活,丹停氣腫下盅毒,利便通腸代茶喝。
6、清代周大球的 《棚民謠》 中 寫到:郎君且坐待阿爺,為君汲水煎藤茶,反映出藤茶是明清時入贛移民客家的日常飲用茶。
7、四川 《大竹縣志》記載:茶有藤茶、甜茶、姑娘茶、老鷹茶等名。
8、被瑤族人民世代流傳珍藏的《評皇券牒》(《過山榜》)中記載:王瑤子孫采斬竹木,栽種麻豆、苧 茄、藤 茶、麥、禾、粟、通客與販,反映了藤茶在瑤族曾是不可或缺的經(jīng)濟作物之一。
9、1875年武夷山下博學(xué)多才的陳子賀先生獻給體弱多病的光緒皇帝,光緒飲后感覺不僅其味上佳,而且功效非凡,御賜美名“土家神茶”;
10公元1878年,青霜古藤進入清宮,進貢給光緒皇帝。光緒帝,素來身體較弱、食欲不振、臉色發(fā)黃、說話沙啞,臉上常長紅痘和黑斑。他曾訓(xùn)斥御醫(yī)“屢易方藥仍屬加重”,“總系藥不對癥”,草率立方”,“病勢遷延,服何藥總皆無效,且一癥未平,一癥又起”。
11、光緒帝得青霜古藤,服之效果奇佳。在其所著“病原”中記載:“素號名醫(yī),卻不如鄉(xiāng)間一草爾。”事后,御醫(yī)們潛心鉆研青霜古藤之藥性,以醫(yī)光緒帝之病。清末《崇陵傳信錄》記載:“御醫(yī)得其草,心喜。其色不揚,聞之清香,味苦后甘。入湯,色亮。帝飲后數(shù)日,脈不復(fù)細弱,宏健有力,是可謂神草也!”,
莓茶來源:
青霜古藤在加工過程中細胞破碎黃酮素溢出表面遇冷凝結(jié)成覆蓋在表面的白霜,跟發(fā)霉一樣老百姓都叫霉茶,因為霉字走南闖北的客商覺得莓字不吉利,于是有人用諧音字莓代替,所以就有莓茶的來源,
現(xiàn)代研究:
張家界莓茶作用獨特,無任何副作用,飲用安全。莓茶的功效有很多:祛痰、解熱、消腫;能軟化血管、擴張冠狀動脈、改善血管通透性、抗血栓;降血脂、降血壓、降膽固醇;減少紅血球、抗血小板凝聚、改善微循環(huán);清除自由基、抗氧化、抑制腫瘤;保肝護肝、解酒醒酒;并有明顯的消炎抑菌、抗病毒作用;尤其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,急慢性咽炎、支氣管炎等,效果顯著。長期飲用莓茶,能全面增強人體體質(zhì)和免疫力。